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時間 2021-05-07 07:17:18

1樓:dnh

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

中國第乙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乙個成功的三系雜交水稻的是顏龍安,第乙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中國普遍種植的雜交水稻並非袁隆平團隊培育的品種。最早幾年全國大規模推廣袁隆平團隊的種子(不抗病),結果稻瘟病大爆發,雜交水稻種子被成倉庫地廢棄,幾乎徹底失敗。

直到自帶抗稻瘟病屬性的秈優63(謝華安,福建所)出來,才拯救了雜交水稻產業,袁團隊兩優0293號推出後在安徽又造成大面積絕收。

2樓:qwefwy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等於雜交水稻,在雜交水稻裡只佔極小乙個部分,而雜交水稻目前的播種面積也只佔水稻播種面積的一半不到,剩餘的都是常規稻。檢索國家水稻資料中心資料,雜交水稻中屬於袁隆平作為主要培育人的只有四個品種加乙個不育系。其中他第乙個培育品種推廣時候發生嚴重絕收在累計推廣兩百多萬畝後就徹底退出了市場。

而且其中沒有乙個品種通過超級稻認定。加起來至今累計推廣面積只有一億多畝,而謝華安乙個品種就有近十億畝。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

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中國第乙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乙個成功的三系雜交水稻的是顏龍安,第乙個恢復系是張先程。

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3樓:青草香

我想資料至此,就不多說啥了吧,說了也沒意思了老袁吧,沒多大問題,他的成果大家是看得到的,但是他的水稻卻多數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中,因為實驗室中擁有最優的環境條件能夠促使產量的提公升,這個就像新能源電動車號稱的續航一樣,分分鐘突破500公里,但實際上續航可能只有200-300公里,因為真實的路況環境極其複雜,車主不可能擁有如廠家測試一樣的環境,所以500公里的續航永遠只能停留在宣傳當中

顯然很多文化素質較差的網友認為是袁隆平先生養活了中國14億人口,我想給你們糾正一下,是像袁隆平先生一樣的一群專家養活了中國14億人口,你們也看到了,汕優、明恢等等都是謝華安先生的,汕優也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謝華安先生才是養活了中國大部分的人口,但我覺得這麼說是不準確的,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這點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最不值得尊敬的就是文化素質較差的網友,不僅文化素質差,還不願意學習,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拖了整個中國人的後腿,也希望他們能夠及時自省,爭做積極向上的好同志

4樓:wrfer

我另外需要補充一下的是這個回答針對的是袁老的雜交水稻對中國人的影響,而並不是說否定袁老在科研上的成就。

因為目前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中水稻並不佔大頭,僅為30%左右,而水稻中佔了75%以上的又是常規稻的品種,而在雜交稻的份額當中,袁老(含袁老所屬的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所有產品)也只佔了相當小的一部分,種植面積約為3%,所以綜上所述,對於中中國人整體的糧食袋子來講是並沒有什麼影響的,即為0.27%左右。

5樓:魯高闞胡 李哲

家裡現在種植的玉公尺,前幾年換成了隆平高科的,產量一直不高,不如種了十幾年的958。

至於雜交水稻,好多人只知道是雜交水稻,但不知道是誰的雜交水稻。甚至一提到雜交水稻就認為是袁老的,這明顯是不對的。下面是一組資料,供參考。

1、當前,每年種雜交稻才2億畝,常規稻種了2.45億畝,雜交稻種植面積低於常規稻。

2、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前三名:

汕優63:謝華安,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該品種202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3,963萬畝

汕優64:陳崑榮,浙江省種子公司,該品種202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9,370萬畝

威優64: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該品種202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7,796萬畝

注:以上涉及面積的資料根據中國1983~2017年年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的品種統計(更新日期:2019/02/16)

很顯然,謝華安的「汕優63」,才是中國南方水稻主要種植品種。

6樓:一世孤獨

雜交水稻口感不好但至少能讓人吃飽

現在的種植規模小不代表以後也是這樣

雜交水稻並不完美問題需要乙個乙個的解決而且雜交水稻的培育週期漫長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

畢竟谷飼牛的肉質比草飼牛要好多了

7樓:坐著地球逛宇宙

現在的望遠鏡顯微鏡等各種科技產品都比以前好,但是這些改進者的地位不可能超過發明他們的人,袁老的雜交稻口感不好,但也不能說沒有用,即便用來當飼料,那原來的飼料不也是人省出來的,袁是開拓者。

8樓:CFC131

農村長大的來說下。

記得剛分田到戶那時候,家裡及村里早稻能有600斤每畝那絕對是村里種田的老手了。晚稻產量略高。

後來慢慢產量就上來了,早稻有一年家裡有塊大田,竟然有1100斤一畝,父親高興得,那時年紀小,不懂事,長大了才知道,是買了雜交種,當然化肥普及高也是一大原因。以前都是土雜肥,村里那時有人挎個籃子,滿路上拾狗屎牛屎的。

這個真是的。

話又說回來,產量再高,種田人又沒得到實惠,搜刮過度。這又是另乙個話題了

9樓:醬油

從小起接受宣傳讀了一堆偉人傳記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愛迪生,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這樣的頂級科研人員全都是外國的?

然後現在中國真正頂級的科研人員乙個沒逃過被黑??

10樓:讀後感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看,影響非常大。

我記得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住,當時還沒有袁老的雜交水稻,大家種水稻還要留種子。

每年播種也用的是前一年的種子,然後產量也保持在乙個不高的位置,每年種兩季水稻,都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每年都有那麼乙個月沒有稻穀吃了,需要去想其他辦法解決。

自從袁老的雜交水稻出現後,我們家那邊稻田產量明顯提高了,以前種兩季,現在改種一季,糧食保證自己吃,還有很大量拿出去賣,真的是改變非常大。

所以,對於我家來說,還是非常感謝袁老的雜交水稻的。雖然,現在家裡種稻田已經成了副業。

11樓:ZhouYF

乙個國家,能夠發展起來,一定是農業強大,人民都衣食無憂的。中中國人口眾多,如果僅憑原生的水稻肯定不足以滿足14億人口的,袁隆平爺爺為我們解決了食物問題。也許他的成果不是最偉大的,但是他在人民因為吃不飽飯而痛苦的時候,研發出了高產量的水稻、對於那個年代來說,他就是最偉大的人。

最關鍵的是讓這麼多人吃飽了沒事幹。

12樓:啥也不是

本人就是農學專業的,袁院士當年的雜交水稻在2023年已經肯定已經沒有優勢了,現在常規稻的產量已經追上來了,雜交稻無法留種對於農民來說會增加負擔。不過不可否認在當時那個年代,雜交稻的產量遠在常規稻之上,所以袁老的貢獻不會隨著時代改變而改變。

13樓:薄荷糖

不吹不黑、客觀分析,可參考這篇文章:https://

14樓:大凡

15樓:

袁先生有貢獻,但被造神就過分了。

雜交水稻的研究是集體的功勞,某些人卻歸功於一人。

雜交水稻是秈公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在哪?種的是什麼公尺?

真正讓中中國人吃飽的,是四三方案及其後續。是石油農業。

16樓:Mr.林羨

我們不用管究竟多少土地種植了雜交水稻,也不用管到底增加了多少產量。

單單就說現在有人告訴你,只要把你稻田裡平常年份只能產三百多斤的種子換掉,就能把產量穩定到一千斤左右。還比原來的好伺候

提振士氣啊

中中國人再也不相信自己會餓肚子了。影響夠不夠?

什麼你說口感差?

跟粗糧比怎麼說?

我家就這一畝三分地我種點雜交稻是不是夠我交公糧了啊?

17樓:我不是靖哥哥

確實那個雜交水稻可能對國內好多地方沒什麼改變,因為北方大部分吃麵,大公尺也不是雜交水稻,但是這項成就為國外好多地方解決了溫飽問題。

18樓:

他讓窮人免於飢餓

小時候家裡種的雜交水稻,小學食堂的公尺也是家長送去的雜交水稻公尺,打飯用飯票,二兩三兩這樣用小稱稱重。

回想起來,我上小學,我姐讀高中/大學需要現金,地要種花生玉公尺小麥紅薯,還有餵豬的牛皮菜(嫩一點的人吃老一點的餵豬),夏季自己帶飯去學校,有時候早上沒有菜給帶去學校了,裝一盒白飯,然後老媽翻箱倒櫃找出兩毛錢給我用來中午去小賣部買兩根辣條拌飯吃,就算這樣我也能吃飽

我大學食堂從不點四季豆,有兩樣有些人很稀罕的蔬菜(血皮菜,苕藤)我也不吃

現在很多人講究了,一頓飯只吃一小碗飯,頓頓有肉吃,飯吃得少也不會覺得餓,我小學放學回家餓了,就吃紅苕

並且我還是乙個90後

19樓:我意凌雲

民以食為天

記得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有一集裡和珅和紀曉嵐說災民的現實,災民就不是人,樹皮、觀音土都吃,易子而食在讀書人看來只是一句話,災民眼裡那是鍋裡的肉。敷糠是好東西,糧食換成敷糠能救更多人。

20樓:風間穿行

現在,不大。袁老所在的所只是目前水稻育種數個科研基地之一,影響十分有限。而且東北大公尺主要歸功於耐寒水稻技術的開發成功:徐一戎徐老的技術結晶。

以前,在三系雜交稻推廣成功的時候:巨大。

袁老的最大貢獻是,他明擺著告訴所有水稻研究者:雜交水稻可以大規模量產!前無古人!!!

的確,雜交水稻理念並不是袁老首創,三系配套國外也有人做出來過,關鍵的技術核心:最初的「野敗」也不是袁老找到的,但袁老之前所有人都覺得這套方案沒法量產。

袁老第乙個做到了量產雜交稻,中國糧食產量飛躍了一大步,解放了無數田間勞動力,間接促進了中國由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第一屆國家科技大獎給了袁老,充分表明了國家對袁老的肯定。質疑袁老量產雜交稻歷史地位與影響的人,非蠢(認為自己比國家聰明)即壞(別有用心)。

21樓:41272719890321

首先說袁老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那些說雜交水稻難吃的只是以現在的眼光看待以前的事的,現在當然什麼吃的都不缺,但是30年前呢,雖然我只是個80後,而且是北方農村出來的,對公尺飯印象不如南方人深刻,但也記得小時候村里誰家能吃上白面饅頭都是令人高興的事,更不用說吃公尺飯了,就算能買到公尺,也只是熬稀粥喝。至於一些黑子,我就懶得說什麼了,還是回去問問你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再說吧,不知道他們知道你們閒著沒事在這噴袁隆平,會有什麼感受。估計會被罵個狗血噴頭。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誰吃了?

qwefwy 市場份額極低,基本上吃不到。2014 2018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 中嘉早17 寧粳4號,黃華佔,綏粳14,綏粳18,南粳9108,龍粳39,龍粳43,湘早秈45號,連粳11號。據農業部門不完全統計,東北稻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500萬公頃以上,目前全部...

10 月 17 日,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為 1603 9 公斤創造了新紀錄,會有哪些利好?

老何哎 我們國家的糧食夠吃嗎?如果夠吃,那每年投入大量的金錢到這種科研專案上,豈不是浪費?這是來自以前的我的疑惑 直到2020和2021這兩年,我才明白 原來,我們國家挺 缺糧 的 2020年的特殊我們都知道,疫情的全面爆發必然會影響糧食的生產 運輸 交易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糧食減產已經是必然的事情...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大豐收,雙季畝產為 1509 5 公斤,這一資料意味著什麼?

說明什麼很明確,首先這個資料就是品種高產基因的體現,應該屬於是排除其他外界因素的產量對照組,與抗蟲 抗病 抗旱 抗澇等其他基因表達無關 其次產量這麼高也不用擔心土壤的問題,因為吃水稻吃的是澱粉,是碳水化合物,是光合作用固碳的產物。網上有些反智主義搞不懂這兩件事。中國一代農業水稻專家袁隆平,把一生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