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4 14:08:46

1樓:青雲散人

和其光,

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闇昧,不當以曜亂人也。

——《道德真經注》河上公

可參見《道德經集釋》(中國書店)

《道德真經注》(四)

——河上公

無源第四

道衝而用之,

衝,中也。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

或不盈。

或,常也。道常謙虛不盈滿。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淵深不可知也,似為萬物之宗祖。

挫其銳,

銳,進也。人欲銳情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見也。

解其紛,

紛,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

和其光,

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闇昧,不當以曜亂人也。

湛兮其若存。

言當湛然安靜,故能長存不亡。

吾不知其誰之子,

老子言:我不知,道所從生之矣。

象帝之先。

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者,以能安靜湛然,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

2樓:安靜地吹牛

這個是王者榮耀裡虞姬有個語音說的

我研究了古典文獻,理解意思是,

隊友慫了你也要慫,否則他們會說你送死,還要舉報你。

隊友浪了你也要浪,否則他們會說你慫你賣隊友你沒用,還要舉報你。

3樓:路成

說乙個和世俗釋義不一樣的吧!

"和光同塵"指的是一種身心靈肉上揚飛公升合道的修行過程,即「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的乙個演變。因為在道家宇宙裡,「三才者,天地人」,也就是說人是介於上清(天)下濁(地)的中間的,所以人的終極歸宿是有三種選擇可選的,第一種常規選擇,做常人,半清半濁。第二種和第三種為非常規選項,分別為飛公升和下沉,清者上公升,濁者下沉。

而「和其光,同其塵」中的「光」和「塵」都屬於清輕者,當人達到一定的修行程度時,精神上或者身心靈肉一體呈現出類似被融進光和塵裡,感受或者肉眼上是無法區分出其自身與世界、與宇宙的邊界線的,也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本質上指的就是一種清者上公升的合道修行過程,也就是人與宇宙合一,咱們中中國人習慣稱呼是「天人合一」。

"和光同塵"也可以理解成哲學意義上的「超我」實現過程,即人格上的「本我」和「自我」統一提公升到「超我」的水平,從而與「超我」合一的過程。

道德經裡的很多現代釋義其實存在一些誤解和偏差,而產生這種誤解和偏差的原因是人們總喜歡帶入「世俗」的眼睛看這些東西。舉一例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因為很多釋意者帶入了「世俗」眼鏡,把上中下當成了封建「禮」制度,即三六九等的社會分級世俗觀,所以每每解讀這句話時,都認為「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為貶義詞,實則不然。這裡的「下士」指的是心智,確切來說指的是「閒人」,因為「閒人」,所以「無為」,然後才能「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叫這「反者,道之動」,如「大國者下流」,殊途同歸,釋家也有「下下人有上上智」的說法。

所以大笑正是因為「得道」,所以快活,有道是「有匪君子,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哈哈哈哈。再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中的「上士」,講的是人中有大智慧型的人,通過「弱者,道之用」勤勉不斷,最後大器晚成。

而的「中士」,講的是我們普通平常人,因為定力不足,始終介於天地之間,清濁一半一半。

4樓:戍成

譯文:抑制主觀意志,向它物轉化保持自身能量不滅。接受普遍聯絡,完整復現外觀形制。

這是摘錄的,原文在道德經原成道經四章萬物之宗

5樓:三葉草青青

「和光同塵」源自《道德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本來表達的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魏晉才子王弼曾註解「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為「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意思是不顯露鋒芒,也不故作笨拙,就不會在人群中過於顯眼。

換言之,「和其光,同其塵」就是一種隨俗而處,斂藏鋒芒,不為虛名而拼命賣弄的處世態度,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平和心態。

後來,此句被精簡為成語「和光同塵」,是乙個褒義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和光同塵」十分必要。

但這並不是說要逃避現實,相反,「和光同塵」是一種低調的處世態度,入世之法。這要求我們對別人要寬容,對流言蜚語要忍耐,對別人的批評要虛心接受,對糖衣炮彈要拒絕……

三葉草以為,做乙個心胸寬闊的人,乙個低調而有深度的人,乙個溫暖的人,不為名利所累,才算得上是和光同塵。

6樓:梅新晴

我覺得不是同流合汙,而是相當高的人生境界。有些人很清高,看山不是山,搞得自己很痛苦,也不能改變塵世,最後連自己都不能保全。

老子則是更高的境界,雖然看的東西已經高於塵世,卻大隱隱於市,心裡包容豁達。另外我覺得和光同塵也是自我救贖,如果做不到,很可能會自以為是或者痛苦不堪,越走越歪。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7樓:一人張燈結綵

我說的只是自己的看法,有不足的地方請大家指教,要了解和光同塵的意思我認為首先要了解四個字的意思光明塵土明是光的源頭塵是土的形式

光和塵都是末節明和土才是本源

光是明的外部彰顯

塵是土的公升騰狀態

就像字面上的意思和的是光同的是塵

所以我認為: 和光的意思是保持本心掩蓋住自己的光芒低調做事,同塵的意思是放低姿態用謙和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8樓:

和光不同塵

在《大般涅槃經卷六》,其中有一句話,即「與共和光不同其塵」,對我的觸動很大,很大!我不禁掩卷長長讚嘆,佛陀的智慧型真是無邊無量無上無等等,一切外道與世間凡夫科學哲學所有智慧型,皆不能及。

何以故?一切菩薩,皆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名言,即「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的智慧型,看似了不起,但要是真的去跟佛的無上空性智慧型比起來,原來不過如此。

因為,「和光同塵」,這個說法,很容易成為人們自甘墮落、同流合汙的理由或籍口,正所謂凡一切相,皆是虛妄!菩薩要離一切相!相者,塵相是也。

有一段流行的順口溜:「同下鄉,同抗槍,同過窗,嫖過娼,共過事(共過非法收益),才是鐵哥們。」當今的社會生活環境就是如此,那怎麼辦呢?

有樣學樣,同墮落唄!這樣挺好,正好隨順眾生累劫的煩惱習氣。

然要想出三界火宅,斷生死輪迴,自然不能如此生生世世的墮落下去,地獄之苦不堪忍煎故。怎麼辦呢?慈悲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給我們舉起了明燈,即「與共和光,不同其塵」。

「與共和光」,為攝一切眾生令入解脫道故,而以方便親近眾生,與其共事,修於四攝,及八合敬等,為與一切廣大無量未解脫之眾生結法緣也,欲度其入於佛法智海當中,得解脫生死之道也;

「不同其塵」,主要是因為正人要先正已,自己的六根清淨,和能以德服人,菩薩其實並不畏入三惡道中,但亦不欲破戒違犯,為以清淨之行,廣攝一切眾生起信佛教故,

不同塵者,還能讓入於世間的自已,能夠不墮地獄三途過,常得解脫,常能不失神通,不失莊嚴,所行無過,不被他人一切惡魔所能誹謗,才為令自己的傳法之行,得以持久無盡也。

在他人看來,「和光不同塵」與「和光同塵」很難加以區別,因與有漏眾生共其事業故;從自己內觀,也是很難區分的,因「和光同塵」隨順自己的婬怒痴等煩惱習氣故,心迷六根六塵六境,輪迴墮落萬般受苦,是為邪道。

萬法唯心,境者心現,外魔,實無有也,內敵,自我無明煩惱者也,何者修行耶?時時刻刻微密觀照,對治婬怒痴習氣,與共和光,不同其塵是也!

紅塵即是道場!方便即是道場!

9樓:李朋

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像魚兒一樣收斂鱗甲,像鳥兒一樣收起翅膀,隨著形勢的變化伺機而動,以圖後事。以此來告訴人們,應該順應時勢,注意風雲變幻,根據時代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抱負!

這句話最早應該出自《老子》。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

《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生產工作總結、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

指不露鋒芒,用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也是一種處世態度,「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塵」。

10樓:道學新

本意是要適應環境,遵守天道規律,讓自己處於乙個有利的態勢,從而無為而無不為。

就像如果你是乙個雞蛋,遇到石頭,硬拼肯定是會被砸碎,你就要遵守這個現實規律,對石頭就要無為,繞道而行,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去為。

線性到底是什麼意思?

gopep9 個人理解是線性方程其實可以理解為對乙個函式求導或者求偏導 假如有多個x 導數不隨函式輸入x的當前值 所在位置 而變化。非線性方程的就是導數和x位置有關的方程。 shzj kl 已有回答已經很清楚地回答了線性,重點理清一下函式和方程的概念。對於 f x kx b 通常稱為一次函式 可以有...

道德到底是什麼意思?

friend 1.適用於人 2.存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行為 3.通過觀察者的集體有利意識對被觀察行為進行判斷集體有利意識就是如果大家都這麼幹那麼對於整個集體來說是有利的每個人的集體有利意識大部分相同 可以理解為客觀集體有利,我理解為我們基因記住的東西,比如互相幫助屬於客觀集體有利,因為大多數不互相幫助的...

我媽到底是什麼意思?

父母能對子女做的事太多了,除了犯罪,任何不好的行為都可以隨意施加到子女身上,因為子女總會原諒他們,他們也可以不斷否認自己的故意傷害。不要懷疑你的直覺,那種 壞女人 的感覺就是 諷刺挖苦 這種對待仇人的行為,當時她就是在把你當仇人攻擊,不過她肯定不會承認。至於為什麼,心理學的東西不好解釋,內心缺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