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中間為什麼是三橫?

時間 2021-06-02 09:34:36

1樓:李三

直倒是一直記得是三橫,真我有點記不住三橫還是兩橫,但提筆一寫就想起來了,兩橫寫不順。

可能是行書寫出來有點像兩橫。

再給你們講個鬼故事,夏是兩橫。

2樓:金日磾

我告訴你們一件恐怖的事情在我02、03年學習漢字的時候 「真」是三橫而「具」和「直」是兩橫我記憶力比較好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可以記得清清楚楚連時間都可以精確到日或者時刻但是現在我翻我小學時候的課本直變成了三橫翻一本78年的書直也是三橫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記憶不會出錯因為老師當時專門強調過的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直」都變成了三橫?我再想是不是真的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改變著這個世界或者我們的記憶???

3樓:CONLY

學校裡學的一直都是三橫,你自己寫的也一直是三橫。

所以,更細思極恐的是你明明下筆寫的就是三橫,卻覺得自己一直以來寫的就是兩橫。這種記憶誤差是因為你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用筆寫字了,用看見這個字的第一印象代替了它的筆畫順序。比如jiang he hu po的jiang是兩點水還是三點水?

4樓:殷祈

真,原本是「匕」加「鼎」,就是用勺子舀鼎裡面東西。

後來篆書隸化後,就訛寫成了「匕」加「目」加「大」,從這裡開始,它中間是「目」的,也就是兩橫。

繁體楷書保持了隸書訛寫的寫法,如下

直到近代,簡化後的舊體字,依然是「十」加「目」加「丌」的寫法。

直到普及標準簡體字,才將它寫成「真」這樣!

而「直」,別看它和「真」只差兩點,但最初他們的樣子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下,是甲骨文的「直」,意思是用眼睛(目)來確定一條直線(丨),所以,用「目」加「丨」表示「直」的含義。

篆書,在大篆時期,我們的老祖先們,習慣性地給發展中的漢字加「指事符號」,比如「有」就是「屮(就是又的甲骨文寫法)」加「月(篆書的肉字寫法)」就組成了「有」,「直」也是一樣,旁邊加個「╰」,再在「丨」中間加一點(十字就是這麼來的)

再到小篆,為了書寫優美,它就變成了這樣

舊體字,楷書「直」就是「十」加「目」加「﹂」,所以,中間是兩橫再來個篆書的會意字「德」的本字,也是「直」加「心」

簡化漢字後,就寫作「直」了,變三橫了!

5樓:西神

「直」字最早從象形圖案形成方塊字小篆的時候,是「十」加「目」加竪折構成的

也就是上圖左數第二個(圖中的時間順序是從右往左的)

日文中還保留著這這種寫法,但似乎在中文字型下打不出來,不論是「なおる」還是「ちょく」都出來個「直」,被系統視作同乙個字(不過本來也就同乙個字)

6樓:Locke

這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非常古老的年代,它就已經是這樣了,探尋字形的起源,即使不追溯到甲骨文,起碼也得到篆體…現在對於一些字筆畫有問題,很多時候只是記錯了,或者受到行書影響,對字的書寫做了藝術化處理,看起來像是筆畫變了,比如美,善這樣的字,在行書草書裡經常各種搞不清怎麼回事。再就是大小,如果字很密集,則直寫三橫會非常困難…

7樓:夢羽靈泉

這讓我想到了熱搜榜上前幾天的「chua」的問題

我還以為又有什麼官司了

古代的俗寫和錯別字,不能當範例的,簡化字規範始終是規範,本來就是三橫,不知道有啥可懷疑了

8樓:Belleve

「直」橫劃總計 6 筆,那麼為了顯示清楚淨高至少需要 12 個物理畫素(對「真」則是 13 個物理畫素)。那麼在字型大小太小空間不夠的情況下,就會省略部分細節確保整體識別性。

9樓:pansz

微軟在點陣字型中選用了直跟真只有兩橫的字型檔。此字型檔在小字型下使用兩橫替代三橫,即便是現在,選擇特定字型,當字型足夠小的時候還是能看到兩橫版本的直字。

看習慣這個小尺寸字型檔的人可能以為直跟真本來就是兩橫了,其實不是,只是點陣字型造字時的簡化手段而已。

隨著大家螢幕解析度的普遍提高 ,小尺寸點陣現在用的越來越少,所以兩橫版本的直跟真就越來越少見了,題主可能因此以為兩橫變成三橫了。

直這個字一直都是三橫,只不過需要用兩橫來代表直字的(小尺寸點陣畫素風)時代過去了。

10樓:不知名人士

三橫肯定是三橫,看時沒有覺得什麼,寫時不自覺就三橫了。

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是三橫,兩橫不會和任何字衝突啊,為什麼古人這麼寫,為什麼簡化字不簡化一下。

11樓:鄭某

道理我都懂,我記憶中也是三橫,可是為什麼你們寫出來的這個「真」都是兩橫呢?

真·臥槽我打出來也是兩橫…

明明在輸入法寫「真」是三橫,空格完又兩橫了。

所以我的答案是:可能是因為現在大家普遍寫字的少了,而由於電腦系統上的問題、網頁的問題等等,導致顯示出來的很多是兩橫的「真」,導致大家在不知不覺中認可了兩橫,於是就覺得是兩橫了。

真特麼神奇…發布完以後我寫的字裡、提問者的描述裡、其他答主的回答裡,又莫名全部變成三橫了…但是你們看我截圖的,都是兩橫的…原答案就不改了,我很鬱悶!

我又來了!!!

我知道了問題出在哪…預設100%大小、或頁面擴大一下,真中間就是三橫…網頁頁面縮小以後,真的中間就是兩橫。這次回答真真真完畢了!

12樓:吉鵬飛

為什麼我不知道。但我以前也以為是兩橫。

但是我前幾天學五筆發現了這個。

直和具,都是H上的字根。代表三橫。

而且的且字是E鍵月字根。代表兩橫。

13樓:

為啥好像沒看到有人直接從字源的圖畫來說明問題?

直應該是會意字,眼睛上畫一道光,表示目光直射。問題是這個眼睛還有個上下眼皮,上面那個眼皮槓在那道光上組成了十字,下面那個眼皮貼在兩個眼角上,就變成乙個長橫,裡面看起來就是三道槓了。

其實還有乙個字可以看得更明顯,那就是德。這個德除了乙個雙人旁和心以外,剩下的東西就是乙個直。一方面古人認為心直,走得也直為德,另一方面古代德直基本同音。

你看德里那個直字,也有一道光,乙隻眼睛帶上下眼皮。只不過中間的目橫過來了。

所以必須三道槓。如果是兩道槓,你那就是某些長瞳孔的動物的眼睛了,比如貓,蜥蜴啥的,就不是人眼了。

14樓:

提供乙個解釋思路。

我們的小學語文其實一直是在變的。

早一點的,80年代早中期有過簡化字,也就是類似於把「停」寫作「仃」,「餐」寫作「歺」這樣。而且這些是正式進入小學教育的。

近一點的,12年左右字典(或是小學教育)更新了一批漢字的筆畫順序。大概是這樣的

換句話說,12年後的小學生,都會將我們過去的習慣的筆順認做「倒筆畫」。

——說這些的原因,是我表示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一段時間我們國家的「真」是當兩橫來教育,而之後又默不作聲地改成了三橫來教育。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記錯」的人和那麼多認為「當年老師三令五申是三橫,你們怎麼還會搞錯」的人。

15樓:精靈

@國學上官清晨 的說法是準確的。

基本上所有的上方是目,下面接長橫或豎折的結構,在古代都比較傾向於變成直這樣的三橫。包括具、真。

如果把隸書、楷書歸類為真書/正書,把非真非草的手寫體歸類為廣義的行書,實際上正書和行書不是單一的繼承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的。

楷書由隸書演化過來的同時,在不斷吸收行書的用筆和結構,以利於保證基本正書形態下的方便書寫。「目」的隸書是

但是真正在日常書寫時,筆勢連帶下人們習慣於書寫成

尤其是右邊常常暗含乙個回鋒或者鉤挑,以連帶下一筆的橫。這樣一來下方有長橫的情況下,勢必會發生粘連。於是楷書直接變形為框內三橫的形式。

當然,這是保持了正書基本形態的情況,事實上古人寫字常有簡省,比如「真」,按照規範和標準來說應該是三橫,但古人也偶有寫成兩橫的,不是主流。

簡化字的「縣」是兩橫例外,主要原因還是簡化了,繁體中正書也是三橫

16樓:馮銀

題主!你很有可能是這樣!

過去你活在乙個直中間是兩橫的世界裡,

然後穿越到現在這個直中間是三橫的平行世界裡來了!

我也是相似的穿越者!

在我原先的世界裡,

辟穀念屁谷,馬謖念馬醋,都是曾經我反覆查字典確認過的!

還有鑰匙明明放在抽屜裡結果就是找不到,

被窩裡藏一百塊錢消失,

剛吃完飯覺得餓,

都是類似的小穿越症狀!

題主你仔細想想的話,還會找到很多例子!

生活裡是充滿了穿越的!

17樓:知之為知之

樓主可能是穿越了,因為古代的直確實是兩橫,上邊是直線和「目」代表雙眼對直,下面半包圍豎橫」∟」代表鼻子,形象刻畫了直勾勾的雙眼,後來鼻子和目就連在一起變成現在的直了。

18樓:Xinco

我記得小學寫字有個專門的易錯字糾正,像這個字和「縣」,到底幾橫都會特地強調。還有「尷尬」的部首不是「九」,「子」那筆到底是不是連筆,之類的。

會有這個疑問的也許……沒好好上課?

19樓:

明明一直都是三橫的非要拗成兩橫,包括有些扯隸書是兩橫的下面那個竪折/豎彎被吃了嗎?現在的標準字型將原本的目兩側的豎延伸和最後一筆(現在是橫)連在一起了罷了。

正文:題主說學校教的是兩橫只能說明題主記憶衰退或者根本就是題主老師教錯了。QED

20樓:

小學學的時候老師強調過很多次,直真三橫,縣且兩橫。題主應該是一直都記錯了,或者小時候學錯了。

至於為什麼是三橫,直的中間部分原是目,後來目的雙豎寫長了連到下面的長橫上,目裡面的兩個橫和最後封口的乙個橫就都成了直裡面的三個橫了。

21樓:yiliang wu

就是解析度的問題,網頁縮放一下就知道了

縮放效果

22樓:公子重耳

看到這個問題,我眼前頓時一亮。

說兩橫的,你們真的必須把以前的字典或者課本找出來看一下。

如果真的是兩橫,說明你基礎教育用的是錯版書,絕對搞個大新聞,說不定誰就是因為這一字之差沒考上大學,沒準還能索賠呢?

我也幾乎按捺不住去翻箱倒櫃,但是很可惜,老字典和老課本都沒有了。

而我能找到的工具書,最遠到《說文解字》,都是三橫。

23樓:

我懷疑題主和我是同學,小學老師教的確實是兩橫。初中開始老師寫的黑板字就看不出來幾個橫了,書本上的也沒注意過。今天才發現以前寫的都是錯的

24樓:

我印象很深有一次買牛奶(奶牛夢工廠的)叫真源。。。中間寫的兩橫。。。我吐槽了好一陣盜版和它是文盲。。。

到底還有多少人小學沒學好。。。。

25樓:學子秦

題主的問題和我一直把尷尬的偏旁寫成「九」字沒啥區別啊。

類似的錯誤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裡那太多了。

所以大概這就是小學初中語文老師及語文考試的作用所在吧。

26樓:豆腐皮包子

先看「具」

小篆和有的草書的確是兩橫……但是部分草書以及楷書和行書已經都是三橫了所以建國以來這個字應該沒有變過。

再看「真」「直」

真和直也是。篆書兩個橫,後來就是三個橫。這個非常有意思,因為甲骨文中直的那個框框是個眼睛。

「目」到現在都是兩個橫,可是經過漢代的隸書楷書草書的「演變」,「真」「直」卻成了三個橫。

但是……等等,這麼解釋,雖然行得通,但是未免牽強,明明兩個橫怎麼就會「演變」成三個橫了呢?我們再看看!

看篆書:「具」是兩個手抓著乙隻眼睛(目),而兩個爪子的部分又很像草字頭(艹)也就是具的底下的長橫、點、撇——也就是說第三個橫並不是「目」中多了乙個橫,而是目最底下的那個封口!(也就是從上往下第四個橫),而所謂的第四個橫只是兩個「手」連在了一起而已。

同樣地,看「直」,篆書、甲骨文都是「十」「目」「L」構成的,所以最低下那個橫只是豎彎鉤的「彎」,第三個橫是目的最後一畫而已。

最後附上它們的「說文解字」

1. 具會意。甲骨文本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義:準備飯食或酒席

2. 直,從十從目從乚(曲)。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見之審則必能矯其枉。正見也。

會意。小篆字形,從乚( yǐn),從十,從目。 徐鍇:「乚,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

3.真會意。小篆字形,從華( huà),從目,從乚,從八。

《說文》:「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匕,變化。

目,眼睛。乚,隱藏。八,乘載的工具。

本義: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

為什麼小時候學的直是兩橫現在變成三橫了?

明亮 我是80後,老師教的就是兩橫,還特意不要寫複雜了變三橫了。這是大腦記憶,然後自己用感覺寫出直覺兩個字,直字也是兩橫,這是肌肉記憶,也就是說,大腦記憶和肌肉記憶相符。與現實不符。現實有可能被1999年之後被某種高興文明創改了我們的現實。不過現在人類現有的認知無法理解,科學無法證實。也無法否決。宇...

為什麼美國很多人的姓中間有一橫(dash)連線?

Colliot 有乙個法中國人叫 Jean Louis Colliot Thelene 這個人的姓怎麼來的我還不知道。感覺跟 Curie 的例子有點相似 不過他的導師,乙個英中國人,叫 Peter Swinnerton Dyer,是準男爵 Baronet 爵位是是他祖宗 William Dyer 獲...

三個祈使句並列,為什麼中間不加連詞?

凱恩德 本人認為,這是英語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即三個以上的並列的詞句,最後兩個才加上連詞and,如,Yesterday,I bought a book a bike a flower and a toy.Every day,he gets up brushes his teeth washes hi...